西貢——現(xiàn)在叫胡志明市了——似乎很像上海:從早到晚堵車,到處起高樓,西貢河水污染得厲害,政府單位和涉外機構(gòu)大都樓宇光鮮,一般民居則墻漆剝落灰不落拓…… 前些年,上海不就是這樣么?就是現(xiàn)在,不少地方也還是這樣的吧。
但也有不同。比方說,街上的摩托車——許多是輕便型的,類似我們這里的電動車——之多,就遠非上?杀。從早上6點,到晚上9點,到處都是一群群的,風(fēng)馳電掣,響聲震天。連一位本地的越南朋友都疑惑:怎么街上總是有這么多人騎著摩托趕來趕去?
我注意到,這城市中心區(qū)的馬路(許多都是單行道)上,只有靠左的三分之一路面,是畫了線,給汽車走的,其余路面都歸摩托車和自行車,因為自行車很少,這三分之二的路面,就幾乎成了摩托車專用的。
因此,別看胡志明市街頭的汽車大都簇新漂亮,白天走起來,因為車多路窄——只能行三分之一路面嘛,就塞得厲害,每每只能烏龜探頭,一進一頓,而邊上的摩托車手們,風(fēng)塵仆仆的大叔,精干的瘦小伙子,纖細的小姑娘,戴著五花八門的口罩,左挪右閃,吱嘎一下,就竄到前面去了!
原來,這街頭的摩托車流能這么浩浩蕩蕩,是有交通法規(guī)和地上的白線給它們開道的。
這馬路上的線劃得好啊
我不禁想,如果胡志明市的交通官員,也像我家門前的大馬路這樣,把五分之四的路面劃給汽車,讓摩托車要么擠在汽車群里,要么去跟電動車和自行車爭搶另外五分之一的路面,這些大叔小姑娘就是再身手靈活,也只能龜步蝸行,甚至人仰馬翻了吧。
我對另一位胡志明市的本地朋友說:你們這馬路上的線劃得好啊,騎坐摩托車的普通市民不至于看著汽車揚長而去,自己卻擠作一團而胸中郁悶。他卻大搖其頭:這算什么好?政府真要搞好交通,就該發(fā)展公共交通,而不是讓摩托車成為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。他指著那些靈巧的背影說:“一人一輛摩托車,多大的社會能量啊,要是節(jié)約下來干別的,多好……”這朋友的中文結(jié)結(jié)巴巴,但“社會能量”四字,用得甚是精當!
快速道也留五分之二給摩托車和自行車
我又問:你們是什么時候把路面畫成這樣的?問了好幾個人,都說不清,“好久以前就是這樣規(guī)定的”,一位50多歲的朋友說,“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了”。我不禁小人之心了:當初所以將道路左面的三分之一劃給汽車走,本意大概是要排除其他人力車輛,擴展汽車的路權(quán)吧?那時候汽車少,三分之一盡夠了。
也就是說,并非是因為摩托車多了,就減少汽車的專行路面,而是后來汽車數(shù)量激增,其專行道的路面卻一直沒有同步擴張。
這就有意思了:隨著經(jīng)濟的增長,在胡志明市,有錢有權(quán)的人和一般普通人都換了交通工具,前者坐汽車,后者騎摩托——以前普通市民多騎自行車。兩者都要求更寬大的行駛路面,可是,中心城區(qū)的路面卻不可能擴大這么多,怎么辦?
在上海,當路面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行路需求時,交通管理部門在路面劃分上,是優(yōu)先滿足坐車人的。不但許多道路都將大部分路面畫成了機動車專行道,所有高架快速道更只允許轎車和旅游車通行——汽車里面也分等級:公共汽車和卡車都被排除在外。
但胡志明市的做法,至少到目前為止,卻和上海不同:既然不能同時滿足所有人,那就干脆不動,原來怎么樣,就繼續(xù)怎么樣。于是,即便新造了多條快速道,但我看到的兩條,都是一分為五,左面三條走汽車,其中一條是特別給卡車和公共汽車預(yù)備的,右邊的兩條,用很寬的修剪整齊的綠化帶與汽車道隔開,則留給摩托和自行車。快速道的路面,比城中心的道路寬很多,這留給摩托車的路面,就也比城中心的摩托車道寬,騎手們一路馳騁,煞是快捷。
誰的速度?誰的效率?
河內(nèi)的情形也相似,連接機場和市區(qū)的高速路,是一分為二,左面行汽車,右面走摩托。市中心有些道路地面并不畫線,于是就大家混行,汽車大按喇叭從右面往前超,摩托車自行車則左向插進汽車流,一點都不怯。喇叭廢氣攪成一片混亂,大家一起博生活。
再說回上海。之所以弄得汽車如此優(yōu)先,當然是因為制定政策的人,都是坐汽車的。但也有別的原因,比如對“速度”的崇拜:21世紀了,怎么能繼續(xù)老牛破車、慢慢騰騰?再比如對“效率”的崇拜:造了時速150公里的汽車,卻擠得只能時速30公里,怎能如此沒效率?
在城市里,“速度”和“效率”是否就該第一?退一步,即便該它們第一,那是誰的速度?誰的效率?是所有市民的,還是一部分人的?為什么一想到速度和效率,就是汽車,就是坐在車里的人?那騎車和步行的,活該擠成一團、老牛破車么?
都說如今是“唯物”時代,大家眼里沒別的,只有“物”。可我們每天看見的那些畫在道路地面上的黃白線條,卻給出了對這時代的更精準的定義:并非唯“物”,而是唯“心”,是根據(jù)時新的價值觀,將“物”區(qū)分等級,分別對待!
我知道為什么喜歡胡志明市了:盡管大街上廢氣彌漫,太陽毒辣辣,這城市畢竟還有一點平等的氣象,沒有汽車可坐的人,依然有一份自己的行路權(quán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