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林海 1E52FM 型發(fā)動機脫擋的主要原因
1. 一擋副輪右側的墊片太薄、太軟,使該齒輪右移,掛一擋時結合爪結合深度不夠。
2. 多數(shù)發(fā)動機掛三擋、四擋時結合爪結合深度不夠。
3. 個別發(fā)動機的凸輪軸定位不準確,即掛擋后定位壓輪壓緊兩個銷子時,撥叉銷沒有處在凸輪升程最高點,使各擋結合深度都變淺了。
4. 因加工誤差,三擋主輪結合爪、四擋主輪結合孔的工作面與齒輪端面不垂直,呈斜面。前三種情況使齒輪結合孔、爪受力集中,以至受力點疲勞、變形、脫落最后導致結合爪滑脫、掉擋。第四種情況在工作時始終產(chǎn)生一個軸向力,加劇了撥叉的磨損。隨著撥叉的磨損結合爪的結合深度變淺,最終脫擋。
(二)一擋脫擋的不良后果
1. 一擋脫擋時產(chǎn)生的軸向力通過齒輪、撥叉、撥叉銷作用在凸輪頂上,壓壞凸輪頂減小了凸輪升程。因掛一擋與三擋用同一個凸輪頂,所以直接造成三擋結合深度不夠,脫擋。
2. 使一擋撥叉向左變形、彎曲或折斷。向左彎曲的撥叉使二擋結合時深度過大,加之撥叉受力大促使撥叉銷、撥叉與凸輪軸配合間隙明顯增大,在二擋、三擋轉換時二擋結合爪不能全部拉出,分離不徹底,聯(lián)擋打齒輪。 3. 一擋撥叉銷擠壓凸輪頂(實際上撥叉銷短,受力集中)。使凸輪頂金屬產(chǎn)生塑性變形,向外凸起卡住撥叉,輕則換擋吃力,重則換不了擋。
(三)解決脫擋的方法用 45 號鋼車制孔 Φ415mm 、外徑 Φ28mm 、厚 1mm 、 1.5 ~ 2.0mm 的墊片若干,以便選用。用一 Φ150mm 砂輪機,選用硬度高粒度細的綠碳化硅砂輪片,啟動砂輪機用手持式砂輪磨,修磨砂輪機砂輪片,將其外圓磨成斜面,形成一銳角。開箱前將凸輪軸推靠左端,看凸輪右端高出箱體的高度是多少(即凸輪軸工作時的軸向位置)。開箱后的檢查與修理如下。
1. 三擋滑動齒輪的一擋結合爪端部磨損的可用砂輪機修磨成圓柱形,磨損嚴重或高度不足 3mm 的要更換新件,一擋副輪孔口嚴重損壞的可將該輪翻過來用。
2. 將一擋副輪左側輪轂磨低 1mm ,如果在側輪轂端面是窄面亦可將右側輪轂磨低以增加端面寬度,分散對墊片的壓力,避免墊片凹陷、切圈。
3. 在該輪右側加一厚度 2mm 的墊片,然后將該軸裝入箱體,合箱均分緊固三顆螺釘,用木錘左右輕擊該軸兩下,用手轉動該軸應靈活,推接該軸軸向竄動不大于 0.5mm 為好,否則應增加墊片厚度或將該輪右側再磨低一點。
4. 檢查三擋、四擋的結合爪,如結合爪呈斜面或圓錐形可用砂輪將其磨成直角或圓柱形。如果結合孔口嚴重損壞或孔內(nèi)工作面與輪端面不垂直嚴重偏斜的必須更換。
5. 凸輪軸凸頂輕微損壞,向外起毛刺的可用砂輪磨平并倒角。用新的大鏈條銷釘改制長度合適的撥叉銷裝配后可繼續(xù)使用。因條件所限和操作要求高,對于凸頂損壞嚴重的要換新件。
6. 撥叉磨損嚴重的可電焊、或氧氣銅焊后修磨或換新的。撥叉彎曲的可以校正,并檢查有無裂紋。撥叉與凸輪軸配合的大孔和撥叉銷孔過于松曠,撥叉在凸輪軸上擺動、竄動超過 2mm 的必須更換,以不超過 1mm 為好。
7. 將主軸、副軸和凸輪軸組合后裝入右半箱,將主、副軸向右靠緊,保持凸輪軸在正確的軸向工作位置。置空擋,將各軸左端輕微抬起,檢查并左右拉動各滑動齒輪,觀察各齒輪結合中爪與相對應的齒輪端面的間隙,多數(shù)情況三擋、四擋間隙大,可達 3mm 以上。此時可分別將三擋主輪左側的平墊片移到右側,將四擋主輪內(nèi)孔輪轂高出部分磨平,在左面加一 1mm 厚墊片。這樣可使三擋、四擋的結合深度增加 1mm 。對于主軸四擋齒輪彈簧擋圈槽損壞的可用硬質(zhì)合金車刀修磨好刀尖,重新切制,然后最好換上比原來內(nèi)徑小一點、厚度厚一點的彈簧擋圈重新安裝。
8. 凸輪軸定位壓輪壓緊后,撥叉銷沒有處在凸輪最高點,可轉動凸輪軸,使撥叉處在凸輪最高點,看壓輪臂是長或短。可根據(jù)情況將壓輪臂從中間鋸斷,縮短或加長電焊后修磨即可。檢查完后再按第 7 點所述的方法裝配檢查一遍,各擋應分離徹底,空擋時各齒輪互不干涉,掛擋結合牢靠,深度應達至 4mm 。這樣在使用中一般不會再發(fā)生脫擋故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