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怎么來看待機油的黏度
經(jīng)常看到有些摩友在說:某某15W/50機油黏度太大了,發(fā)動機震動較大,改用10W-40機油后就好了……表面看他說的似乎很有道理,但我認為這位老兄其實并不了解機油黏度的真正含義。
我們先來看看這些黏度指標能說明哪些問題: 四沖發(fā)動機流行的黏度指標一般都是以SAE ab W / cd來表示。指標中的ab,cd數(shù)字值越大,黏度越大。沒錯! 但必須指出的是這里黏度標號的大小并不是指正常環(huán)境溫度下的黏度大小,而是指在特定溫度下的黏度大!
ab值是按機油在 -18℃ 時的黏度大小來劃分的,一般數(shù)值分0,5,10,15,20幾種,數(shù)值越小,該溫度下黏度越小,低溫性能好,啟動性能好,低溫磨損小。所以根據(jù)不同黏度標號,有不同的使用環(huán)境。如:20是環(huán)境溫度大于-10℃,15是大于-15℃,10則表示是大于-25℃……
cd值是指機油在100℃ 時的黏度大小,數(shù)值一般為30,40,50,60等,數(shù)值越大,該溫度下的黏度越高,說明高溫性能越好!同樣不同的黏度標號也適合不同環(huán)境溫度。如30是環(huán)境溫度低于30℃,40表示低于40℃,50則表示低于50℃……
這樣一說,應該很明白了!上面那位老兄說的兩種機油,前一種15W/50機油是指可以在環(huán)境溫度介于-15℃-50℃之間使用,后者10W/40適用于-25℃-40℃的環(huán)境溫度。這機油的黏度指標只能說明這個問題!并不代表機油在20℃時黏度是誰大誰小。也可以這么說,假如當摩托車在20℃的環(huán)境中使用時,B品牌的10W/40機油(綠線)或許比A品牌的15W/50機油(藍線)黏度還要大!雖然B機油的低溫性能比A機油好、低溫(-18℃)黏度小,但不說明在20℃時黏度還比A機油小……
那最前面那位摩友為什么換10W/40機油后感覺好了呢?那是因為本來這種機油的整體黏性適合他的發(fā)動機。根據(jù)上面的理論,同樣,假如有某種黏度為20W/50的機油用后一樣可能有10W/40的效果。在實際使用中,大家可能會有發(fā)現(xiàn):同樣標號為10W/40的機油,品牌不同,反映出來的黏度效果有一定差異!這也就是我上面說的理論。
清楚了黏度標號的含義,也應該可以理解摩托車隨車手冊里推薦機油黏度實在是畫蛇添足!比如說某某摩托車,手冊上推薦機油黏度是15W/40。用這個牌號的機油一定沒問題了嗎?錯了!假如他在冬天氣溫為 -30℃ 的哈爾濱,那么他的車可能根本無法啟動或者正常使用。所以可以這樣說:機油的黏度標號只對用車的地理位置有用,對使用什么車沒有關系。
總結發(fā)言:機油的黏度標號僅代表-18℃和100℃時的黏度,所以一樣黏度標號的機油實際使用完全可能有不同感受。
二、 什么時候該換油?
我常常在網(wǎng)上看到有這樣一種說法:合成類機油使用壽命長,可以長時間不換機油……
對于合成機油的長壽命我毫不懷疑,因為合成類機油特性本來就是能較長時間保持機油品質。單純的從機油的潤滑性來說,合成類機油的壽命差不多是基礎油的一倍?墒俏蚁胝f的是機油除了潤滑,還有很多方面的作用:
1、 清潔:機油中含有清潔配方,隨時清潔汽油燃燒剩余的油泥、積炭
2、 密封:在缸壁和活塞環(huán)之間現(xiàn)成一道油封,防止機油和油氣互竄
3、 冷卻:通過機油循環(huán),冷卻缸頭等高溫部位
4、 減震:潤滑同時有利于減少震動
5、 磨合:好的機油一般都有自己配方的輾磨劑
6、 ……
新版嘉實多GPS10W-50 高溫性能更好
老版嘉實多GPS10W-40
我們換機油時會看到廢油是黑乎乎的,這黑乎乎的原因就是由于機油的清潔作用,洗刷了燃燒時剩余污物,一般稱之為油泥。一個發(fā)動機,在單位運行時間內產生的油泥是一定的。比方說,發(fā)動機1000km產生的油泥量為1的話,那么行駛3000km產生的油泥就是3。雖然我說不上潤滑油中允許最多含有幾個單位的油泥,但油泥的多少肯定對機油的整體性能有很大影響。因為油泥對機油的來說就好像是雜質,雜質多了,哪怕機油本身品質沒有改變,整體性能也會變差。
當然,不同的車產生油泥的量會差異很大:
水冷多缸大排量車或者大排量太子車,由于常用轉速低,發(fā)動機溫度低,燃油噴注系統(tǒng)精密,燃燒完全,產生油泥較少,機油不易劣化。合成類機油一般可以用到3500km。據(jù)說有用合成油的到6000km都沒黑(暈乎……)。
自然風冷騎式車,由于經(jīng)常高檔、中轉速,常用轉速5000轉左右,合理行駛的話機油也比較耐用。合成類機油可以使用超過2500km。
踏板車可能是最耗機油的,首先起步轉速高,一般接近4000轉,其次常用轉速比較高,一般至少在6000轉左右。所以無論水冷綿羊還是風冷綿羊,無論換什么油都不建議超過2000km。 以我的獵鷹為例:用嘉實多GPS半合成機油,800km油窗看進去油還很清亮。1200km油已經(jīng)開始發(fā)黑,不過使用感覺不到。到了1600km時,能感覺到震動開始加大,冷車怠速有時會熄火……屢試不爽!所以我一般換油時間不會超過1600km。換下來的GPS雖然不算非常黑,但是拿燈泡一照,就看明白了,機油中全是懸浮雜質,根本無法透視。水冷的綿羊也不會好太多,朋友的水冷大鯊2000km一換機油,放出來已經(jīng)是墨黑。
還有,不同的用車習慣,機油劣化的時間也會有很多差異。 經(jīng)常喜歡飚一飚的,常常高轉速大油門,急加速驟減速,機油劣化很快!那些升級排量的跑車也是8000轉以上換檔,你說機油會不劣化嗎?! 自然風冷騎式車經(jīng)常低速行駛,機油劣化也很快。因為這類車靠自然風冷卻發(fā)動機,低速(30km/h以內)時發(fā)動機冷卻不夠溫度較高,機油容易劣化。
總結發(fā)言:什么時候換油沒有定式,具體看車型和用車習慣。機油中的油泥會制約機油的使用壽命。